2012年,中国酒业社会环境真可谓“异常严峻”。究其根源在于,经过了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风头正劲的酒行业无论在规模还是效益上,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特别是在传统支柱产纷纷遭遇下行的情况下,酒业一枝独秀。在资本市场的推波助澜下,酒业上市公司由于频繁引发“事件”,显得尤为“扎眼”。2013年,中国酒业是否还将“被中枪”?
政策:“三公消费”和“限酒令”
2012年伊始,白酒公务消费中的负面作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社会学者、经济学家、社会媒体普遍表达了否定的态度。当年3月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林嘉騋提交提案称,“茅台酒10年来价格涨了10倍,背后推手就是公款吃喝!” 一时间,“三公消费”与茅台画上了等号,虽然接着,贵州省副省长慕德贵称,“三公消费”一定要控制住,但“三公消费”不是茅台的错。”茅台等价格居高的高端酒已经成为“三公消费”的具体体现之一。
在国务院3月26日召开的第五次廉政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要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特别提到“禁止用公款购买香烟、高档酒和礼品”。茅台集团也宣布,茅台专供、特供酒已经停产召回,市面流通的都是假冒产品。受限制“三公消费”的影响,特供标签也已经取消。
限制“三公消费”,以及党的“十八大”之后,新的领导集体集中颁布的一系列治理腐败、政务新风、军队禁酒令,从源头上给高端酒消费降温,一线名酒涨价的势头在得到了初步控制的基础上,进一步退出政府渠道。政治、政策对全年的白酒消费格局影响深远。
洋河:收购“散酒”遭披露
2012年4月底,有媒体记者亲见贴有“洋河酒厂通行证”的运输车开进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的包装物流中心。该车运输单标明是“散酒”,来自宜宾高县的刘振华等三个供货商,总重超4吨。多位酒业人士称,不仅是高县,宜宾和泸州其他地区的小酒厂也为洋河股份提供大量的散酒。在高县,洋河酒厂采购散酒总量超过了4万吨。其中,宜宾地区的酒主要被洋河用于生产高档产品,经过勾兑、酒瓶包装后可以卖到数百元每瓶。
事件曝光后,媒体对洋河产能急功近利式的扩张广泛质疑。在2012年5月7日的业绩说明会上,洋河股份董事长兼总裁张雨柏表示,由于同行企业都没有公开基酒数量和外购基酒的数量,而且涉及信息披露的相关程序,不便披露,但他强调公司基酒产能是同行业中数一数二的。
古越龙山:身陷“致癌门”
2012年6月15日,香港媒体报道: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测试7类34款酒精饮品,其中3款声称来自浙江的产品,被检出含有较高分量的可能致癌的氨基甲酸乙酯,上市公司古越龙山的两款产品“中弹”,分别是三年陈酿绍兴加饭酒、正宗绍兴陈年花雕(五年)。
6月19日,古越龙山发布澄清公告,表示产品无害,并复牌。古越龙山称,黄酒作为传统食品,适量常饮对人体健康有益,至今没有发现因饮用黄酒致癌的案例发生。另外,氨基甲酸乙酯,是普遍存在于各种酒类及其他发酵食品中,是在自然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并非人为添加。
然而,“致癌门”一事爆出后,虽然公司方面极力否认,但此事还是让正处于上涨势头的古越龙山股价颇受震荡,报道发表的当天,该股大跌4.2%,消费者对黄酒的消费信心也短时间内受到影响。
古井:“勾兑”原浆
2012年8月22日,一篇网上新闻《古井贡酒酒精采购额达4600万业内人士称部分酒勾兑而成》引发社会关注。文章指出:2012年上市公司中报显示,古井贡上半年悄然购买了近6600吨酒精。而这些酒精做何用处,却没有给出任何说明。有人猜测,古井贡酒会不会是酒精勾兑出来的,而它之前“纯正原浆,手工酿造”的广告词有欺骗消费者的嫌疑,古井贡陷入勾兑丑闻。
8月26日,古井贡就外界质疑的酒精勾兑一事发表声明表示,古井贡酒及年份原浆绝未添加食用酒精,部分低端产品采用固液法生产,但方式完全符合国家标准。勾兑事件在消费者中间引起了热议,白酒产品“酒精勾兑”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古井产品宣传的核心要素——原浆,也因此受到诟病。
张裕:被“农残”
2012年8月9日,《证券市场周刊》官方微博对即将出版的封面文章做了预告:称记者将三家国内上市企业共十款葡萄酒送往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检测,均检测出多菌灵或甲霜灵农药残留,张裕高于其他两家。而多菌灵为美国禁用的农药,有导致肝癌的风险。“语焉不详”的微博迅速将张裕葡萄酒推向了风口浪尖。众多媒体推波助澜,冠以“致癌门”、“毒酒门”、“农残超标门”、“农药门”等等,使舆论迅速发酵。张裕股票接近跌停,投资者损失惨重。
8月11日,张裕联合中国酒业协会、中国食品协会在北京召开媒体沟通会,连同检测单位针对检测结果给予了详尽的澄清,声称保留对相关机构和责任人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不久报道称,《证券市场周刊》编辑部人士证实 “我们并没有说它超标”,张裕“农残门”事件发生了戏剧性的转折。
尽管张裕事件真相浮出水面,张裕股票近乎跌停显然是一次“错杀”,但股市经不起折腾,张裕的酒商们更经不起类似“事件”的折腾。张裕事件给厂商和市场留下的是累累“伤痕”。
白酒:“塑化剂”事件
2012年11月19日,21世纪网发表《致命危机:酒鬼酒塑化剂超标高达260%》一文,该文披露酒鬼酒“塑化剂超标”,迅速激起舆论反应。当日,酒鬼酒临时停牌,酒类板块应声下跌,一日市值蒸发高达300多亿元。同时,一篇来源不明的稿件《酒业协会回应:全国白酒产品基本都含塑化剂成分》也开始被各大媒体转载,使事件迅速由企业事件向行业事件转化。当晚,中国酒业协会在其官方网站发表郑重声明:中国酒业协会从未授权任何媒体、单位以及个人发表针对有关白酒塑化剂事件的回应,并为以证视听,将《关于白酒产品塑化剂有关问题的说明》原文刊出。
11月21日,国家质检总局证实50度酒鬼酒塑化剂超标247%。酒鬼酒致歉,同时声明产品安全;随后,酒鬼酒再发公告,表示就该事件向消费者及投资者道歉,称公司将整改; 11月30日整改工作完成,事件才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酒鬼酒涉塑事件还未平息,11月29日,香港一自称是茅台投资者的网友“水晶皇”在其网站博客中表示,购买了一瓶200毫升的53度飞天茅台,送香港一家化验中心去检测,送检结果显示,茅台含有塑化剂DEHP3.3mg/L,超过卫生部551函规定最大残留量标准。
面对质疑,12月10日,茅台主动送检产品至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贵州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院、上海天祥质量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等三家权威检测机构检测均符合标准,并坚称茅台酒绝对不含塑化剂。茅台召开新闻发布会宣称,抹黑茅台酒是阴谋,有人故意在散步利空消息,借机做空贵州茅台股票谋利。然而随着“送检风”的盛行,继茅台之后,五粮液、洋河等酒企也陷入塑化剂风波;12月底,塑化剂风波更是扩散至酱油、醋等整体食品行业多个品类。“塑化剂”似乎要逆袭整个食品领域。
12月26日,新华社对塑化剂系列问题作出解释:行政执法机关依法送检样品和生产企业自送产品的检验报告可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和品牌,其他送检样品的检验报告只能注明产品属性;食品检验机构应获得法定资质,并具有开展“塑化剂”检验条件和能力,还要严格熟练掌握检验方法;成人终身每天摄入DEHP不超过3.0毫克、摄入DBP不超过0.6毫克,不会造成健康危害。
Guess 2013
●欧美的货币宽松,国内的内需消费能否点燃?A股市场的触底反弹,其他“支柱行业”的机遇上扬,都对敏感的酒行业产生着微妙的影响。
●酒业社会环境将以沿续2012下半年状况为开始,下半年将呈现出相对平稳的舆论环境,甚至为其他的热点行业所取代。
●“添加剂”和“勾兑”仍然有可能是酒业各种负面事件的主角,并有可能被更大范围的联系在一起,“企业问题放大成行业问题”将成为常态。
●企业与行业协会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努力让社会了解酿酒行业,提高美誉度。
;
◎版权:中国酿酒网
技术咨询:010-84485173 传真:010-64671445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京ICP备120343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