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郎酒现象”:为什么8年增长10倍?
作者:孙延元 来源:博锐管理在线 日期:2010-07-292001年1~5月,郎酒销售额下降65%,1—9月销售收入2.1亿元,当年亏损1.5亿元,累计负债逾10亿元,几乎沦为川酒“六朵金花”末位。众多媒体认为:“郎酒将绊倒在WTO的门槛前”。
2001年10月1日郎酒托管给宝光集团的汪俊林,2002年3月10日,汪俊林正式完成对郎酒的收购。2003年4月,郎酒开始研制新产品,2004年推出“红花郎10年”等,并策动和打造“郎文化”。2005年,郎酒走向发展快车道,从年产值3个亿,酱香型酒不到2000吨,浓香型酒不到5000吨的低谷状态,发展到2007年的13个亿,再到2008年超过20亿,2009年的35亿,8年时间内,郎酒销量增长了10倍,业内外明显感到一股“狼性”的“杀气”扑面而来。
2010年CCTV黄金资源广告招标会上,郎酒集团豪掷3亿元,成为央视2010年的白酒行业投入最大的广告主,这个数据还没有包括在央视7套的投入,加上地面媒介等宣传投入,预计2010年的宣传投入将达5亿元。2010年3月21日,郎酒集团全国经销商大会在“成都全国糖酒会”期间隆重召开,全国2000多名经销商及数十家媒体参加,会上提出2010年力创销售收入50亿元的宏伟目标,力争在2012年跨过100亿元销售收入大关。
自此,业内外人士开始用“郎酒现象”一词描述郎酒近年来的超常规复兴和崛起。
汪俊林:郎酒不是“秦池”
“2010年郎酒央视豪掷4个亿”的新闻在业界迅速传播,这个数字比当年“秦池标王”的3.2亿还多一个亿。尽管时隔13年,物价飞涨,数字的概念不可同日而语,尽管郎酒销售业绩节节攀升,但是,一连串的惊呼还是不断传来:郎酒会不会成为“秦池第二”?会不会是空中楼阁,会不会出问题?……
面对木秀于林的“郎酒现象”,董事长汪俊林在海南召开会议,给郎酒定调子:“限产原酒、加大储藏工程”。汪俊林认为:“2010年是郎酒最具发展潜力和发展机遇的一年,郎酒目前的成功,不仅仅依靠广告的强大投入,广告对郎酒的品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郎酒未来最具竞争力的是——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质稀缺的原酒储藏、世代传承的生态酿造工艺和历史悠久的品牌文化,这才是建设‘郎酒大厦’的坚固基石,做不好这些工作,郎酒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单单依靠广告造就的虚假繁荣,会昙花一现,郎酒不希望做‘秦池第二’,也不可能成为‘秦池第二’……郎酒要想跻身中国白酒行业前三甲,必须戒骄戒躁,做好‘三个坚持’:坚持品质为核心竞争力;坚持管理到位;坚持品牌升空和营销落地……”
汪俊林的“海南定调”,是在“群狼战略”势如破竹,“郎酒现象”处在风口浪尖之上的重要时刻,对“郎酒发展本质”的深刻战略思考和方向把握。有研究人士分析认为,汪俊林接手郎酒以来,不仅塑造了一支能征善战的“狼性队伍”,成功打造了“红花郎”品牌系列,最重要的是,他创立的“狼(郎)图腾思想体系”作为企业文化和品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俱进,日臻成熟。如果没有汪俊林“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体系”做指导,郎酒的“烧钱”行为,步“秦池”后尘,也未可知。庆幸的是,汪俊林对这一点看得很清楚,所以,在一些场合,他往往会坦然面对一些敏感话题:“郎酒不做‘秦池第二’”,体现了汪俊林战术上的狼性色彩和战略上的深谋远虑。
今天,郎酒一举一动越来越受到媒体的追捧和业内外人士的热切关注。但是,“郎酒现象”炙手可热的背后,其成功的密码是什么?带来什么样的启示?此类文字并不多见。本刊研究认为,纵观诸如郎酒等“老名酒”的复兴规律,资本与制度并不是最核心的竞争力,有些进入白酒行业的资本甚至成了闹剧,不了了之,资本不是万能的,毕竟是外力,左右不了行业本质。
郎酒的一飞冲天,同样不是资本的核心作用力,而是汪俊林利用“资本杠杆”抓住并撬动了“白酒行业本质”,在“酱香品质、品牌精神、狼性团队”三股内力上挖掘创新,优化组合,以热情洋溢的专业团队精神“高空做品牌,落地做营销”,精心打造区域样板市场,科学布局全国战略市场,最终一步步实现强大的“郎酒帝国”。
【“郎酒现象”探秘之一】
酱香潮起,天佑郎酒——把握白酒行业本质
建国以来,中国白酒从香型角度来讲,“清香、酱香、浓香”三大主流香型一直主导市场的发展风向和竞争格局,香型的历史与格局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巨大关系,是地理标志性产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1970年代以前,山西汾酒为主导的清香型白酒市场份额占绝对地位,达到70%以上的份额;1970年代至2000年代初,浓香几乎一统天下,达到75%以上份额,而酱香的市场份额微乎其微。
三大香型经过长达三十多年的演变沉浮,进入2000年代后,浓香开始退热,酱香在茅台的带动下风声水起,而以汾酒为代表的“清香板块”出现“阵痛回暖”迹象。白酒行业“酱香发力、浓香退热、清香回暖、多香分流”的市场格局悄然形成,香型竞争进入“个性时代”。但人们还是发现,三大主流香型中的酱香,以其深厚的底蕴、高端的形象、独特的工艺,当仁不让地彰显出了她的内在魅力,对其他香型构成越来越大的市场压力,甚至传出“酱香威胁论”的说法。
2002年,“五粮液密谋万顿酱香”的传闻石破天惊,一时舆论哗然(今天,五粮液27000吨“永福酱香”的问世,验证了8年前的消息),人们当时还不大理解牛气冲天的“浓香大王”五粮液为什么要上酱香?2006年,酱香茅台一举冲破多年的低迷状态,价格首次超过五粮液,随后,茅台不断涨价,业绩扶摇直上,势如破竹,对五粮液形成很大压力。2007年被称为“白酒通涨年”,以酱香茅台为首掀起的7轮涨价潮,震动整个行业,尽管人们对高端白酒雾里看花。但是,当人们看到茅台股票越过200元大关,成为中国股市上的“茅台现象”——稳居中国第一高价股的宝座;当人们因为节日断货,总是买不到茅台时,更多人对“茅台涨价有理”的鼓噪投来了宽容和理解的目光,而对“酱香型”多了几分仰视和神往。同年,茅台酒厂投入7个亿,新增2,000吨酱香技改项目,拉开了冲刺“百亿工程”的大幕。
“酱香大潮”同样刺激了“浓香鼻祖”泸州老窖,2007年9月9日,“泸州老窖”并购“武陵酱香”仪式,在湖南常德隆重启航。“武陵”属十七大“中国名酒”,曾被称为中国酱香型白酒“三朵金花”之一,一度与茅台、郎酒并列合称为“茅武郎”。酱香武陵沉寂多年,依托四大名酒之一的“泸州老窖”作投资背景,再度高调复出,不仅事件本身倍受业界关注,背后传递出的行业信号尤其显得意味深长。
2007年8月14日,郎酒所在地两级政府领导,对古蔺县郎酒厂、仙潭酒厂和赤渡酒厂进行了考察和检查,要求加快酒业发展的战略决策,高起点对酒业发展进行战略规划,整合资源优势,壮大产业规模,形成以郎酒为龙头的酱香型酒业产业集群,把古蔺打造成全国最具特色的酱香型白酒生产基地。
事实上,郎酒的“酱香大战略”早在2003年白酒产业触底反弹后就开始了,这年4月份,成功改制并逐渐走向正轨的郎酒集团,研制生产出一款“红花郎10年”,初时还不叫红花郎,用的老名称“郎牌郎酒”,2004年起改名“红花郎”,该产品的广告诉求是“酱香典范?红花郎”,品牌文化诉求提炼为“神采飞扬?中国郎”。郎酒在这一时期发力,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因为一场影响全国白酒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的“酱香潮”即将上演,“酱香”正被一些企业列为“高新技术开发项目”,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环境独特、资源稀缺,工艺复杂,产量有限,高端定位,绿色健康”——当酱香型白酒的这一产品特色及市场逻辑成立,并长期传播给消费者时,人们对酱香酒便形成了一定的心理及思维定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酱香热”自然风生水起。在这种时代大背景和消费趋势下,谁抓住了行业本质,快速出击,谁将赢得市场。
位于赤水河二郎滩的郎酒与茅台镇仅一河之隔,近在咫尺,唇齿相依,历史上便是生产酱香型白酒的风水宝地,香型同宗同祖,一脉相承。人们印象中,在1980—1990老名酒大流通年代,“酱香”是郎酒的品质特征,“名酒”是郎酒的身份光环,这两个标签在消费者心目中有过长期的占位,记忆并没有消失,只是在行业低谷时被“稀释”了,模糊了。这种感觉,就像一壶温吐吐的水,就差有人在即将熄灭的柴堆上,烧上一把火,把郎酒沸腾起来。
大潮涌动,势不可挡,“十三大名酒”之一的郎酒无疑很有资格“搅局”、破局,并最终影响、推动和改变者中国白酒香型的格局。
【“郎酒现象”探秘之二】
大家手笔,品牌升空——抓住产品个性和品牌本质
郎酒完成改制是2002年,但真正市场发力是2004、2005年。当郎酒自身的稀缺性宝贵资源得到管理层的共识以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解决“四个什么样”——什么样的特色产品亮相消费者?什么样的喝酒理由触动消费者?什么样的传播渠道告诉消费者?什么样的品牌价值征服消费者?
“传世之作”的诞生,总是在不经意间灵感爆发,妙手偶得,又总是在历经岁月的沉淀打磨后,斟酌酝酿,日臻成熟,然后绽放出奇异花果。
“红花郎”作品的诞生,孕育着“郎酒人”及设计大师们集体智慧的结晶。
多年前,在香港的一个饭局上,汪俊林董事长作为嘉宾应邀出席,别人喝酒他不喝,他对酒瓶爱不释手,最后要了人家的空酒瓶回来。所以,后来才有了“汪俊林是红花郎瓶型创意第一人”的说法。
2001年,中国陶瓷艺术大师卢尚平受郎酒公司之托,与郎酒公司相关主创人员一起经两年攻关,最终这支从香港带回来的金色酒瓶演变成了今天的“红花郎”。红花郎的“红”指的是颜色,“花”指的是葫芦状酒瓶上的佛教中的宝相花,代表吉祥之意,“郎”当然是指郎酒品牌。她是从外观、颜色、花形来命名的一个酒名。今天,汪俊林对红花郎瓶型更加情有独钟,在接受采访时喜悦心情溢于言表,他说:我虽然不喝酒,但阴差阳错的还是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0年3月,成都全国糖酒会期间,郎酒媒介总监张继,在接受《东方酒业》专访时,对“红花郎”做了深刻地阐述,他说:“红花郎的红色为什么最能代表‘中国红’?主要原因就是红得正,红颜色浅了有点飘,深了发黑,很难调正,有句著名的广告词说过:‘我要你红,但不要红得发紫,你要红得正’,说明‘红得正’是很难把握的,这里面也蕴含了中国文化中,为人处事的深刻道理和境界”。
2004年,郎酒集团对郎酒品牌进行了重新定位,董事长汪俊林梳理定型郎酒“酱、浓、兼”产品线,拳头产品个性上提出“酱香典范?红花郎”的口号,引领和推动酱香消费潮流;品牌文化上提出“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口号,塑造积极向上的品牌精神和内涵。汪俊林认为,在很多名酒深挖历史底蕴的时候,郎酒强调品牌与时代进步相结合的思路是对的。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社会主流意识是发展与自信,不管是奥运会成功举办,还是60年国庆,中国人心中涌动的是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使得“神采飞扬?中国郎”的品牌塑造获得了广泛认同。
有道是,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境界,境界改变格局。
在品牌运作模式上,郎酒实施“高举高打,升空落地”的策略,坚持与央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巨资打造品牌价值。与“国窖1573”、“五粮液”等挖掘历史的品牌推广不同,郎酒品牌价值的再造和提升,是一项新文化战略,在内涵上赋予了红花郎“拼搏、自信、激情、活力、飞扬”等元素,追求品牌年轻化。
郎酒集团副总经理李明政在接受《东方酒业》专访时认为:酒是一种个性化产品,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含义和功能,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产品。所以酒品牌必须有个性有精神,引领一种价值观。中国白酒由于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所以,大多品牌都在厚重历史、身份地位等方面做足文章,缺少一种与时俱近的时代精神内涵,缺少一种积极向上的民族气节,缺少一种人类心灵共鸣、具有普世价值的“品牌观”,正如“可口可乐”代表美国文化——激情、自由、平等、冒险、快乐一样,这种精神既是美国民族的也是全世界的。
李明政进一步诠释认为:“神采飞扬?中国郎”有两层品牌含义,一是为品牌赋予“狼精神”,比喻男人野外生存精神状态,演绎一种积极向上的“狼(郎)图腾”、狼(郎)文化。二是“狼(郎)精神”上升到高度,进行品牌文化升华,由好儿郎神采飞扬的精神状态,上升到国家强盛崛起带来的扬眉吐气和光荣自豪,如果为郎酒品牌文化找注词,从不同的角度折射郎酒品牌的内涵,这些词语是:阳刚、健康、性感、时尚、男人、时代、积极、勇气、正义、豪情、责任、担当、仗义、关怀、未来。
由于郎酒公司发展初期采用高举高打加地面强力推广,广泛布点的模式,销售费用投入巨大,仅广告投入就占收入28%左右,比一般企业高出15个百分点,起初业绩未能体现。郎酒2005-2007年的净利润及净利率均远远低于同类白酒企业。但2008年以来公司品牌知名度大幅提升,红花郎一年三次提价依然保持销量快速增长,甚至供不应求,广告费用则上升到3亿左右。2010年郎酒仅在央视就投入4亿广告费。合作策略是,紧紧抓住央视一套《新闻联播》前19点报时、“春晚节目评选”、“经济年度人物评选”、“7套军事节目”、《黄金剧场》、《星夜剧场》、《精彩十分》、《晚间报道》等收视率高的栏目或事件,在打造品牌知名度和品牌价值的同时,影响意见领袖和目标消费群。预计2010年郎酒在各高端媒体的宣传总投入将达5亿元。
大思路,大品牌、大传播,必将产生大格局。郎酒魄力,可见一斑;郎酒野心,显而易见!
【“郎酒现象”探秘之三】
营销落地,管理升级——塑造职业精神和“狼图腾”
对于白酒企业来说,除了资源竞争、品牌竞争,未来更高层次的竞争便是人才战略的竞争。“稀缺资源”和“品牌历史”可能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但如何让老祖宗的“遗产”起死回生、发扬光大,最终是人才组织结构和人才潜能发挥,即人才职业精神的打造和培养
不得不承认,郎酒的崛起离不开汪俊林这个英雄式的人物,但更与他打造的“狼团队”有关,汪俊林的传奇经历以及对外所宣扬的团队“职业化、狼性化”等,使外界看来一直带有某种意义上的神秘色彩和魔幻精神。
“汪氏风格”在2010年成都春季全国糖酒会上,通过他的演讲表现得淋漓尽致。面对2000多经销商和几十家媒体,汪俊林的讲话“狼味”十足,又不乏真知灼见。他说:“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以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长有关。郎酒的队伍是一群饥饿的狼群,我们不畏一切强敌,我们有足够的耐心和勇气……我希望:群狼所过,所剩无几”。
研究汪俊林的“群狼战略”,有两层含义,一是比喻企业人才的团队协作和个体竞争意识;二是比喻产品线的“群郎共舞”和科学规划。
郎酒改制后成为民营企业,内部机制非常灵活,所以更加注重实效性、创新性,职业性,而不是各种复杂关系。在以业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下,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能够极大程度得到发挥,带来郎酒的快速发展。
郎酒“群狼战略”表现在营销层面最为形象,把“狼(郎)团队”建设到县级,把产品铺到乡镇等“荒郊野外”。2010年开始,用五年时间实施“金字塔计划”,建立起强大的郎酒营销网络。这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工程,耗时长,耗资巨大,管理要求高。但郎酒有信心、有能力用五年时间在中国建成一支能征善战的“野战部队”——番号“野狼”。
目前,郎酒在管理和营销上,以“群狼战略”为手段,制定了一套“351工程”——在一个地区集中3-5个事业部和3-5个商家,集中郎酒和商家资源在该地区形成郎酒品牌第一、销售第一,从而使该地区形成3000万、5000万、1亿的年销售额。2006年布局30个点,2007年布局50个点,2008年布局100个点,并在2015年实现100亿的销售收入。有消息透露,王俊林在今年春季糖酒会上面对媒体采访说:按目前发展速度,郎酒可提前3年,即2012年就能现100亿的目标。
郎酒“351工程”的市场布局模式,先点后面,与洋河培养一个、成熟一个的“1 1模式”不同。郎酒模式前期需要大量市场建设投入,虽风险大一点,但一旦各点布局成功,则有望以点带面,有星火燎原之势,可迎来业绩爆发性增长。
有经销商在今春全国糖酒会上告诉记者:“郎酒现在品牌越来越牛,市场越来越大,话语权也越来越占主导,经销商也越来越跟着郎酒的思路走,郎酒要经销商把全年订货量的三分之一的款先打到帐上,逼着你没机会再做别的酒,即便这样,很多经销商还是考虑做郎酒,这就是‘郎酒现象’的市场效应所在。”
产品个性化,品牌高度化,营销专业化、管理系统化,战略清晰化,郎酒正象一块磁铁吸引着更多的经销商和媒体关注。
【后记】
关于郎酒上市和并购传闻
近年来,中国白酒业产生两大引人注目的“企业现象”——即西部“郎酒现象”和东部“洋河现象”。研究发现,“郎”和“洋”的崛起,尽管在资本及营销模式上不同,但他们都是因为“一不小心”把握住了行业本质“洋河”因为推出“蓝色经典”,在产品个性上掀起“绵柔旋风”,在品牌上提炼出“男人情怀”的现代文化价值诉求,而脱颖胜出。郎酒因为推出“红花郎”,在产品个性上掀起“酱香典范”,在品牌上提炼出“神采飞扬?中国郎”的现代文化价值诉求,而一飞冲天。
“郎”和“洋”演绎的成功故事,都与历史名酒有关,都与产品个性创新和品牌文化创新有关,他们都抓住了白酒行业的本质。
2010年,“洋河”通过上市、并购等手段,成为了行业大鳄,一跃跻身于中国白酒前列。记得郎酒高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说过要“跻身中国白酒前三甲”的话,“郎酒上市”及“整合并购10家企业”的传闻也不时被媒体报道出来。面对今年咄咄逼人的“洋河现象”,郎酒又是怎么想的呢?
2010年春季成都全国糖酒会期间,关于“并购”和“上市”的话题,郎酒媒介总监张继在接受《东方酒业》采访时说:按照公司的安排,郎酒近期没有上市的打算,目前而言,上市对高速发展的郎酒不是当务之急,郎酒发展不缺钱。改制以来,郎酒每年以超过5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9年更是创下了75%增长速度的好势头。我们不妨梳理一下“茅台”、“泸州老窖”、“洋河”等这样的白酒大企业,都是在近五六年的短时间内,市场业绩迅速膨胀,由几个亿做到几十个亿,甚至上百亿,从而跻身排行榜前列,郎酒为什么不能呢?只要郎酒巩固了市场基础,快马加鞭,不断做出骄人成绩,未来通过上市抑或并购整合,跻身全国白酒企业前茅,最终实现郎酒“大国崛起”之梦,一定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编辑:Tiffany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酿酒网”或“中国酒业刊物”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酿酒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酿酒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酿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2010中国(重庆)国际葡萄酒及烈酒展】
- 【上一篇:酒店终端如何才能“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