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克良:愿您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作者:李澎 来源:中国酿酒网 日期:2018-05-31
“我们跋山涉水穿越红尘,抵达的不是远方,而是内心最初出发的地方。饱经的风霜,历练的人事,都是生命里温柔的灌溉”。流行于互联网上的一本散文集《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这样概括人生的奋斗历程,而这恰恰适用于这位80岁的酒业老将。
季老,是酒行业人士对耄耋之年仍活跃在白酒领域的著名白酒专家季克良老先生的尊称。不光是在他从事的白酒领域,整个行业这些年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称谓。自从2015年正式从茅台集团的领导岗位上退下来,除了正式场合,很少有人再称呼他的名字了。标志性的一头华发,高挑的身材,让季老和他身后的茅台酒成为行业的一面旗帜。不久前,中国酒业协会在年会期间,协会为季老隆重颁发了“中国酒业功勋奖”,表彰他51年来为中国酒行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并为他举办了生日庆典活动。生日当天,茅台集团董事长袁仁国、党委书记兼总经理李保芳共同致信季老,表达最诚挚的的祝福和最崇高的敬意,感谢季老半个世纪以来对茅台的无私奉献和辛苦付出。
51年情系茅台,牢记历史嘱托
一张略微发黄的照片定格下了季老当厂长时带领干部下基层狠抓产品质量的身影。黄绿色的上衣是那个时代特有的记忆,也留下了他的青春记忆与汗水。1964 年 9 月,26 岁的他从无锡轻工学院食品工程系发酵专业毕业,作为轻工部为茅台调遣的新兴科技力量的一员,和同学徐英一起,被分配到了茅台酒厂,成为茅台的一名技术员。“茅台成就了我”季老多次对媒体这样阐述他与茅台的水乳交融。从建国初期走过来的那一代人有着浓厚的爱国情怀与历史使命感,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国家一穷二白的状况成为那个时代年轻人的共同理想,走过那个年代的季克良常常向今天的白酒人回忆那时贵州大山里的艰苦创业。而那时“干好酿酒”的精神动力来源是周总理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历史嘱托。
“我与茅台结缘,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出生那天,在中国共产党办的《新华日报》上登了一则茅台酒的广告,《新华日报》是周总理题的报名,后来有人将这份报纸找出来送给我,成了我一生珍贵的收藏。毕业那年,因周总理十分关心1963年中国第二届名酒评比的情况,我才在学校分配方案连续调整三次后来到茅台酒厂,用40年的时间完成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万吨遗愿”。季克良在不久前撰写的回忆文章中写出了他的精神溯源。时至今天,你仍会发现,茅台人似乎都有着天生的“周恩来情结”,从上世纪中叶传承至今,当然季老的影响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如今,“万吨遗愿”早已成为被超越的历史,而以周总理为代表的领袖情结也已深深的融入茅台酒的品牌和企业文化,这在全国也是独此一家。
技改打下基础,管理创出效益
人们常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为了实现万吨目标,整个上世纪70~80年代,担纲酒厂生产主管的季克良带领职工在提升茅台产能的技术改造上下足功夫,收获显著,为茅台今天的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改煤火烧锅烤酒为蒸汽烤酒;改天锅冷却为冷凝器冷却,保证高温接酒;甑子上口小变上口大,使气流畅通,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把泥窖、碎石窖、石头窖统一改为条石窖;机器、人工制曲的革新探索;茅台酒1200吨“填平补齐”的技改工程,使其尽量布局科学合理,保证产品质量;原三车间1号二层楼生产房的设计、重建;扩改建工程的工艺设计,扩大制酒生产房,改进厂房的布局,封泥池搬进室内,保证堆积发酵有充足堆积面积,满足了生产需要。八大技改为茅台酒实现优质、高产、低消耗创造了条件。
除了茅台酒厂硬件的改造,季克良对酿酒工艺的总结与执行同样倾注心血。“为了使茅台酒传统工艺有章可循,确保生产质量,除了使原来已有的十四项茅台酒生产操作要点不断完善,更加科学外,我还亲自制定了制曲操作规程,小型勾兑操作规程,包装操作规程,建立了相应的检验制度”季克良在回忆录中提到。这些规章,后来在茅台生产科、生产技术科(部)的努力下,演变成为作业指导书,还向上下游延伸,在争创二级企业中及以后的加强管理过程中,在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建立了18项管理标准,14类技术标准,涉及技术工艺标准、质量标准、工作标准,更加详细,更加规范,还建立了全过程的质量检验,有效控制产品质量。
技改项目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提高茅台的出酒率。季老回忆道,1978年前茅台差不多有一半年份没有完成生产计划。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次酒不能正常出酒,最低时占不到总产量的3%,有的甚至一个窖一滴酒都不产。
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1989年,季克良在广泛征求生产技术骨干意见并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归纳整理了20条原因,采取50多条措施,后来又听取了中层干部的建议,根据微生物的原理,采取了“减少每周工作量,增加摊凉面积”的方法彻底解决二次酒的问题。
这项技改的实施对茅台酒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酒厂每年在质量稳定的情况下可增加7%的产量。根据现在规模,一年可超2800吨,产生效益42亿左右。在这个问题解决的同时又锻炼培养了一批人才。接着厂里又提出了提高一次酒质量,降低酸度的要求,很快一次酒也得到了改善。
大国工匠的强硬,坚守质量永第一
在中国酒业协会举行的一次有关工匠精神的论坛上,季老把工匠精神尊崇的质量与茅台的关系说的透彻:60年代我刚到茅台时,之前的厂领导因为质量原因受到了处理,全厂上正引起很大的震动。全国上下都在盯着茅台的质量。质量对于茅台来说太重要了。坚持了质量第一,才有了今天的茅台口碑。季老甚至因为坚持质量第一,没有紧跟潮流而承受了“压力”。
2000年前后,一次厂里在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时表示“我们还是以质量为中心,把质量工作放在第一位。我们抓了质量,所以取得了一些成绩”,结果与当时提出的“以效益为中心”口号相左,因此受到了批评。面对批评,季克良一改平日的温和与谦逊,强硬表态:接受批评,坚决不能改,下次不讲。尽量领导多次找谈话,他始终坚守对品质的敬畏感。
“工匠精神是保持企业文化内涵与品质的内在动力。对高品质的不懈追求是国酒人的坚持和信仰,是深入人心的质量文化,国酒人不跟随潮流,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一辈子只做一块曲、一杯酒、一瓶酒,这也是国酒茅台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季老这样理解品质与国酒的关系。
决策A股上市,抓住机遇迎挑战
千万不要以为季克良只是个懂技术的学术型人材。他的决策能力同样强悍。如今股价第一的茅台,正是在季克良的推动下成功走完上市之路。上世纪90年代,茅台酒处在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阶段,用季克良的话说,核心问题是钱。他敏感的认识到,仅仅依靠国家支付与市场销售远不能迅速解决资金的问题,出路就是市场融资。融了资,有了钱,交通可改善,人才可引进,粮食可从市场采购。季克良因此积极推动体制改革,由工厂制改为公司制,再由公司制改为股份制,直至上市,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一系列改革是极其伟大的,直接奠定了茅台走向今日辉煌的体制机制基石。
季老回忆道: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企业要走股份制道路,作为十五大代表,季克良在贵州省委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上,向当时省委省政府的主要负责人提出了茅台酒厂要上市的愿望,并提出,如果让贵州人民或股民投票选择的话,也会选茅台酒厂上市!当时正好那时贵州省有一家企业有上市指标,但突然又不想上市了,省领导立即表态,将这指标尽量转给茅台酒厂,同时提出必须尽快解决贵州醇的商标官司。茅台酒厂当时因为“贵州醇”商标,正在打官司,季克良立即答应解决这个问题。
茅台很快主动提出下属公司不再包装生产有争议的品牌,主动销毁相关包装材料,并让相关部门见证,不久法律纠纷问题解决了。
同时,根据发展和上市需要,寻找发起人,当时觉得公司销售方面人才缺乏和科技人员不足,找了两家科研单位、三家销售茅台酒最多的公司与七家公司作为发起人。
按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季克良主动辞去了董事长,由集团总经理袁仁国兼任。
为了按时上市,季克良积极参与相关工作及时表态解决各项问题,积极参加筹备、公关、路演等工作,终于在2001年8月在上海成功上市,募集资金22亿,市值75亿。上市后,企业健康发展,至今市值9000亿左右,分红500多亿。
亲历者的自信,危机无所惧
2012年底,由于“塑化剂事件”的影响,白酒行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震动,在政策与市场的波动下,不少从业者迷失了方向,茅台会降价吗?白酒行业能买过这道坎吗?季老以一个过来人的视角给企业家们带来了真知灼见:“我从业近50年,经历了四次大的行业调整,第一次是在1989年的时候,是靠摆地摊、打广告过来的,通过创新机制、体制、营销模式等,1989年茅台的销售收入只有一个亿左右;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是第二次,那时候茅台销售收入在7~8亿元。当时对茅台冲击也很大,但是,通过机制体制营销上的调整很快也过来了,并做到了2008年的100亿元的销售收入;2008年世界金融海啸是第三次调整,那次的冲击不大,只是市场走得慢了一点,价格稍微回落一点;这第四次是从2012年开始到现在,我感到这次可能要来得猛一点,要来得深一点,要来得时间长一点。但是我相信我们白酒行业,能够挺过来,而且会变得更好。”他同时表示:通过这次调整、转型,谁调整得好,谁转型得好,谁调整得快,谁转型得快,发展得机会就快、就早,而且一定是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风浪不足惧,自信最重要。5年过去,季老的预言得以应验,他不愧为行业导师的称号。
让我们用茅台人给季老祝贺八十岁生日的信做为结语,评价这位与中国酒业同行的时代巨匠。
岁月作证,“季克良”这个名字,始终是和茅台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发展与辉煌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历史可以作证,“季克良”三个字,也是与中国酒业的发展紧密相连、兴衰与共的。历史选择了季克良先生等一代优秀知识分子来承担振兴中国白酒工业的神圣职责,而他和他的同行们负重前行,无怨无悔,丝毫没有辜负历史所赋予的这份重托。正是凭借无数像季克良先生这样睿智的酿造者的无私奉献,无畏进取,中国酒业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创造出了无数引人瞩目的业绩,为振兴民族经济、促进社会繁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图片提供:中国酒业协会、酿酒大师艺术馆
(本文选自《中国酒业》杂志)
编辑:久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本网站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酿酒网”或“《中国酒业》杂志”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酿酒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酿酒网及作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有权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酿酒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我们力所能及地注明初始来源和原创作者,如果您觉得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立即改正。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上一篇:“2017中国酒业百强”流通企业榜单揭】
- 【上一篇:白酒污名化:酒飘香如何成“泥味儿”?】